

10日是端午节,在白塔乡南洋村的兰家大院里,畲族群众身穿“凤凰装”,围着长桌一齐包粽子,唱畲歌,跳团圆舞,以丰富多彩的“畲”味节目迎接端午节。
在兰家大院里,畲族群众正围着长桌包粽子,桌上的大小盆罐器具里分别装着事先准备好的菅叶、粽叶丝、馅料。只见他们将两片又长又宽的菅叶对折成为一条槽,再拿一片菅叶垫在槽底,而后舀起提前和好的馅料放入叶槽中。装满拳头大小时,拗成管状,再把垫底的菅叶翻折过来,最后用棕叶丝缚作五节。
白塔乡南洋村村民兰雁森:“这是我们畲族独具特色的一种粽子,叫菅粽,它是用菅叶包裹成长形的管状,然后利用粽叶丝捆绑成五节,寓意五月节得五福。这次我们把五节粽两头延伸到一米多,寓意着我们的生活越过越好,节节高。”
端午节被畲族群众称为“五月节”,粽子名为“五节粽”。因畲族群众过去常年居住在大山里,所以“五节粽”的最大特色是所有食材都来自大山。浸泡大米所用的碱水,是将稻秆烧成灰,再用开水淋出黄色碱水,这样的天然食用碱能够软化纤维、去酸味,还能保有粽子天然的口感和味道。裹粽前,把精选的糯米放进黄碱水里,浸泡几个小时,这样做出来的粽子不仅色泽金黄还非常软糯。
随着蒸汽的升腾,浓浓的粽香弥漫开来,畲族群众唱着山歌,跳着热情的舞蹈,整个场面充满了欢乐祥和的氛围。
待粽子煮熟出锅,大家迫不及待地品尝着这独具特色的“五节粽”,感受着传统节日带来的喜悦和满足,也在这浓浓的节日氛围中,传承和弘扬着畲族的独特文化。
白塔乡南洋村村民兰燕:“端午节是我们文化传承的重要时刻,我感受到节日的欢乐,体会到祖先智慧和传统的魅力,也为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而感到欣喜,并倍感珍惜。”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福州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福州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福州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未注明“来源:福州新闻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福州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福州新闻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