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8日是世界海洋日,今年的主题为“新深度唤醒”。红树林作为“海岸卫士”“海洋绿肺”,成为世界海洋日备受瞩目的议题之一。
从2022年开始,为期3年的“种·未来”蓝碳生态系统红树林保护修复项目落户罗源,逐步恢复了当地滨海湿地红树林生态系统。
3年前,在恒生中国、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SEE基金会)、厦门大学以及政府部门的多方合作下,“种·未来”红树林项目落地罗源,和当地社区产业发展密切结合,在周边社区探索生态友好型的生产模式,包括在修复的滩涂上开展可持续水产养殖培训(缢蛏、泥蚶、牡蛎等),实验养殖海鸭群等方式,追求红树林保护与社区发展平衡。
历经3年,随着“种·未来”红树林项目修复100亩退化的红树林,罗源县松山镇巽屿村和碧里乡碧里村的滨海滩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SEE基金会委托福建观鸟会团队开展6次候鸟生物多样性监测,已监测到鸟种106种,共19155只。其中包括国家重点保护野生鸟类如黑脸琵鹭、卷羽鹈鹕、黑嘴鸥等等。这些珍稀鸟类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观赏,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据估算,项目直接受益居民为两个修复地块所在社区(巽屿村及碧里村)约6000人,并使罗源湾及周边社区约25万人间接受益。
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教授、中国生态学学会红树林生态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王文卿说:
“红树林种植是‘三分种、七分管’。从全国范围看,一些红树林种植项目成活率偏低。而在罗源湾巽屿村,2022年种下的树苗,成活率已达到90%以上。”(记者 江海)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福州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福州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福州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未注明“来源:福州新闻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福州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福州新闻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