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源中房:江南多瑰宝 袖珍在河洋
罗源县中房镇地处罗源县西北部,古称“河洋”,境内多山地。这里自然景观雄奇壮丽,人文底蕴十分深厚,不仅有被专家誉为“古建筑博物馆”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陈太尉宫,还有全省保存最完整的旗杆林,以及100多座明清时期的古民居,被誉为“没有围墙的古村落博物馆”。
近年来,罗源县文旅部门及中房镇政府依托当地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深入挖掘文化内涵,积极发展旅游项目,农文旅融合发展。游客在中房镇可看山水、赏桃花、走古道、游古厝,感受千年古镇的独特魅力。
国家级文保单位陈太尉宫。倪炎通 摄
一条古官道七座古村落
中房镇拥有上千年的历史,行走其中,处处可见岁月留下的痕迹——白墙黛瓦、小桥流水、石井古道,一不小心就“穿越”到了古代。
罗源县共有9座中国传统古村落,其中7座在中房镇。
深坑村是罗源县第一个获得中国传统古村落称号的村,位于罗源、宁德、古田交界处,旧时是三地交通往来的重要驿站。村内小道上,一块块光滑的鹅卵石记录了罗宁古官道昔日的繁华,错落有致的古民居承载了一代代村民的烟火四季。
“我们村的历史建筑、人文遗存保存完好,以郅轩书院、旗杆下厝等建筑为代表的40多座明清古民居基本保持原貌,是福建省发现并保留较为完整的古代建筑群之一。”深坑村驻村第一书记潘晖介绍,今年春节期间,中房镇在深坑村举办了一场乡村振兴文化展,展出数百幅书画作品、旧志典籍以及明清时期的捷报、屏风等文物,吸引了数千名游客前来。
岭兜村也在罗宁古官道上,村里的北宋古桥转水桥是罗宁古官道的必经之处。桥东有石阶达于路,一棵古榆树伫立在桥旁。古桥始建于宋元丰七年(1084),桥长20米、宽1.2米,为单墩双孔平梁桥,墩与桥台由条石砌造,上有出挑,墩呈船形。古桥静卧于溪上,近千年间迎送无数客商,历经岁月依旧完好。
中房镇的耕读文化十分兴盛。在中房镇的23个行政村中,每个村都有象征科举功名的旗杆碣。据记载,仅林家村在明清两代就出了18名举人、2名进士,村里至今伫立着18对旗杆碣,诉说着昔日的辉煌。在村内林家族厝大厅,悬挂有“举人”“进士”“文魁”“武魁”“拔贡”等数十块牌匾,蔚为壮观。
此外,中房镇吉际村、满盾村、厚富村、溪门村等,也有大量丰富的历史遗留值得寻访。
中房深坑村古村落建筑群。游永健 摄
千年陈太尉宫古代建筑瑰宝
罗源共有两处国家级文保单位,位于中房镇乾溪村的陈太尉宫便是其中之一,它还是福建省内仅存的三座宋代木构古建筑之一。
据《罗源县志》等史料记载,陈太尉宫始建于五代后梁开平三年(909),建造者陈苏原籍河南光州固始县,唐龙纪元年(889)随王审知入闽,后定居罗源中房。为纪念祖先,陈苏建了一座陈氏宗祠。陈苏在中房发动乡人开荒种茶、植桑养蚕、兴办乡校,被乡人尊称为“高行先生”。陈苏逝世后,乡人为其塑造泥像供奉于宗祠内,陈氏宗祠也因此改称“高行先生祠”。
如今所称“陈太尉”,其实指的是陈苏第十五世孙陈庆。相传陈庆通读兵书,文武双全,15岁时组织乡勇奔赴前线,因表现英勇被封为秉节郎;18岁时他主动请缨再战元兵,不幸牺牲。宋嘉熙三年(1239)朝廷追封他为“都统伏魔太尉”,配享于宫,乡人将他的灵牌供于正殿,大宫因此改称“陈太尉宫”。
陈太尉宫历经宋、明、清等朝代多次扩建,具备不同时期的建筑风格特点,整座建筑均为抬梁穿斗式构架、榫卯结构,被文物专家誉为“古代建筑博物馆”,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科学研究价值。
林家村旗杆林。刘其燚 摄
开辟旅游专线串联文旅资源
如何利用丰富的文旅资源,吸引更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实现乡村振兴,是罗源县有关部门及中房镇各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今年1月13日,福州市区至罗源县第一条乡村旅游专线中房线开通。这条专线将陈太尉宫、旗杆林、转水桥等中房镇特色景点串联起来,为游客提供了一条充满文化韵味和自然美景的旅游线路。以此为契机,罗源县文旅部门及中房镇联合举办了罗源乡村旅游乐购中房镇赶集活动,以及桃花文化旅游节等系列活动,吸引大量游客前来。
“中房镇地处古代交通要道,固定大集自古有之,这也是乡村文化的一部分。借由乡村专线开通,我们希望把中房乡村集市打造成一个集农业、文化和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性体验平台。”罗源县旅发中心副主任、中房村驻村第一书记陈乐堤告诉记者。
“今年3月,我们举办了第二届桃花文化旅游节。对比去年,今年乡村旅游专线开通后,我们又新增了不少游客。今后,我们可以更好地将下湖村的数百亩桃园与当地丰富的旅游资源结合,吸引众多游客前来体验打卡,助力乡村振兴。”下湖村驻村第一书记林军表示。
目前,罗源县乡村旅游专线陆续开通了福州至西兰、松山等乡镇共3条专线,进一步激发了罗源县乡村文旅市场活力。“未来罗源将继续深化农文旅融合,为展示地域文化打开新窗口,开拓更大的市场。”罗源县文旅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
福源山通天洞。刘其燚 摄
中房镇旅游线路推介
陈太尉宫—林家旗杆林—岭兜转水桥—福源山通天洞—下湖长廊湾桃园—清心小苑
在陈太尉宫,感受浓厚的文化底蕴,融合四个朝代特点的古典建筑恢宏大气、古朴美观。林家十八对旗杆碣,代表了明、清两代这里走出的十八举人两进士,见证林家村的文风鼎盛、人文蔚起。岭兜村转水亭边的转水桥,立于古代达官显要、平民商贾南来北往的古道边,历代文人雅士在此挥毫泼墨,留下动人诗句。福源山是罗源第三高峰,因山中有通天洞和炊云寺而声闻罗川。长廊湾桃园位于下湖村,这里春可赏花,夏可摘桃,附近的清心小苑民宿可品尝地道农家菜,提供娱乐休闲及住宿等,游客可在这里放松身心。(记者 刘露 通讯员 林晋如 林荣亮)
- 长乐举办树葡萄采摘文化节 激发文旅活力 带动经济发展(2024-05-15 07:47:19)
- 《福州市全域治水条例》7月1日起施行 多举措防范地下公共空间内涝(2024-05-15 07:42:46)
- 数字峰会将设13个分论坛 举办行业生态大会、闽江夜话等活动(2024-05-15 07:42:46)
- 2024年文化和旅游数字化发展指数将在榕发布(2024-05-15 07:40:47)
- 弘扬中华国粹,传承中医药文化——福州市片仔癀博物馆健康养生沙龙举办(2024-05-14 22:47:49)
- 图解丨明确职责!福州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管理办法来了(2024-05-14 15:10:15)
- 福州出台新规 历史文化街区禁止14类行为(2024-05-14 07:47:02)
- 油桐花开“五月雪”,来罗源,遇见油桐花~(2024-05-13 17:19:46)
- 《福州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管理办法》发布(2024-05-13 16:07:01)
- 闽人智慧丨习近平主席提及的匈牙利诗人,其作品汉译版最早出自这位福建人(2024-05-13 11:47:06)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福州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福州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福州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未注明“来源:福州新闻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福州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福州新闻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