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龙镇两万余亩春茶开采。(连融媒供图)
春天是什么味道的?是春耕时泥土掘开的气息?还是春风中送来的阵阵花草香?你若问长龙茶人,他们会给出别样答案:是茶园里飘出的新茶香气,是研学路线上的文化气息。
在连江县的北部山区,长龙镇2万多亩茶山迎来了一年中最忙碌的明前茶采摘期。记者22日走进长龙镇露田茶园,只见茶山如碧波起伏,酝酿一冬的茶树吐露新芽。茶农们三五成群,腰挂竹篓穿梭在茶垄间,指尖在茶树顶端“掐嫩取鲜”,枚枚嫩茶尖即刻成为囊中物。
作为福州产茶重镇,长龙茶叶栽培有400多年的历史,史称“鹿池茶”。因地处山高多雾、风景如画的炉峰山,长龙又有着“云上茶乡”美誉,全镇一半以上人口从事与茶叶相关的行业。
“茶树经过一个冬季的蛰伏,吸收了足够的养分,此时采摘的第一茬芽尖,受虫害侵扰少,芽叶细嫩,色翠香幽,味醇形美,是茶中佳品。”长龙镇茶叶生产企业联合党支部书记陈锋告诉记者,由于清明节前气温较低,茶树生长缓慢,发芽数量有限,能达到采摘标准的很少,加之明前茶采摘期短,正常不到1个月的时间。一名熟练的采茶工人忙碌一天,也只能采摘约两公斤嫩芽,大约能制作0.4公斤茶叶,因此有“明前茶,贵如金”之说。
山上采茶忙,山下制茶热。在长龙第一茶厂,采摘回来的嫩芽经过杀青、揉捻、炒青、烘焙,酝酿出“春的味道”。“明前茶的采摘从3月18日持续至清明节,是茶厂一年最忙碌的季节,每天都需要200多名工人。目前第一批明前茶已制作完成,每公斤售价在600元左右,供不应求。”厂长梁碧娥边说边沏上一杯今年的明前绿茶,一时间满室飘香。
喝茶间隙,一块烫金招牌吸引了记者的注意。这是今年初福建省茶叶流通协会授予茶厂的“创新创业实践培训基地”,这与当地开展党建引领研学旅行密不可分。“我们通过党建引领,深挖长龙特色,指导带动茶厂开展茶旅研学、亲子采摘等活动,让市民游客在欣赏长龙美景的同时,体验采茶、制茶、品茶的乐趣,感悟博大精深的中国茶文化。”不久后,陈锋还将化身“陈老师”“陈导游”,带领各地慕名而来的研学团队开展一场场“茶乡寻宝”之旅。
近年来,长龙镇不断加大茶产业扶持力度,实施茶树品种更新改良,改造标准化生态茶园,现有2万多亩绿色、无公害茶园,生产能力达到一定规模的茶叶加工厂有16家,年产干茶约7000吨,培育出长龙绿茶、茶垅七墩、龙顶云尊、金观音、滴碎绿等茶叶品牌,形成茶叶种植、加工、销售、茶山休闲旅游产业链,带动茶厂增收、村民致富。“接下来,我们将做足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三茶’融合文章,力争讲好一片叶子的故事,实现‘茶园景区化、茶旅一体化’,继而带动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长龙镇有关负责人说。(记者 林文婧 通讯员 颜园金)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福州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福州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福州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未注明“来源:福州新闻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福州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福州新闻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