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远古发现丨你好!5亿多年前的“海绵宝宝”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获悉,该所早期生命研究团队与英国剑桥大学、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的科学家合作,在湖北宜昌约5.5亿年前的石板滩生物群中发现一类新的大型海绵动物化石,科研团队将之命名为螺旋网格海绵。螺旋网格海绵的发现提供了早期海绵动物演化的关键化石证据。相关研究成果5日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发表。
螺旋网格海绵化石的反射光照片(a)和激光扫描照片(b)。(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供图)
参与此项研究的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万斌介绍,海绵动物通常被认为是最基础、最原始的后生动物。现代分子生物学研究和分子钟推测表明,海绵起源在大约7亿年前,但确切的海绵化石记录直到约5.39亿年前的寒武纪才大量出现。寒武纪之前的海绵化石记录十分稀少,且大多存在争议。
本次新发现的螺旋网格海绵体长约40厘米,底部有固着的盘状结构,上半部分呈倒置的锥形,整体呈现类似高脚杯的形态。在锥形身体的表面分布有规则的网格状结构,下部的网格状结构呈螺旋排列,螺旋网格海绵因此得名。
螺旋网格海绵生态复原图。(杨定华 绘)
在形态研究的基础上,科研团队还对这类远古海绵的系统发育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螺旋网格海绵属于冠群海绵动物,与现在仍然存在的六放海绵有较为接近的亲缘关系。
“螺旋网格海绵化石的发现,是对石板滩生物群挖掘和研究形成的一项重要新成果。”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袁训来说,石板滩生物群所从属的埃迪卡拉生物群,曾经被认为是前寒武纪时代的进化盲端。螺旋网格海绵化石的出现,不仅弥补了海绵动物早期演化的空缺,还表明一部分埃迪卡拉生物可能与现生动物也存在直接的演化关系。“随着研究的深入,螺旋网格海绵可能成为理解动物演化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袁训来说。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福州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福州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福州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未注明“来源:福州新闻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福州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福州新闻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