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海会客厅|林东昕:与肿瘤“赛跑”需要科学“加速度”
本期嘉宾
林东昕 福州闽侯人,肿瘤遗传学及基因组学专家,201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他长期致力于肿瘤遗传学、基因组学等研究,在揭示食管癌、胰腺癌、结直肠癌等常见肿瘤基因组改变及其防治应用方面取得突出成就。他先后承担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等,获得过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二等奖等奖项。
如果能了解肿瘤发生发展的关键因素,就有可能对症下药,甚至提早干预,阻止它的演进——这是林东昕从事肿瘤研究 30多年来一直在进行的探索。这个过程好比是和肿瘤“赛跑”,研究对手,找准赛道,坚持不懈,期待着有一天能够超越对手,跑在前面。
研究对手
林东昕目前所在的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研究食管癌已有半个多世纪。
20世纪50年代,太行山上,凿出“人工天河”红旗渠的林县(今河南安阳林州)食管癌发病率远高于其他地方。
1959年起,国家委派医疗队走进林县等地区,进行科学研究并治疗患者,其中就包括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的医务工作者。1995年,林东昕加入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肿瘤研究所,也将其研究工作聚焦于食管癌。
中国是食管癌高发地区,患者数量约占全球食管癌患者的一半。食管癌发病率在地区间也有显著差异,河南、河北、四川、福建等一些地区是高发区,这提示环境和生活因素可能影响着食管癌的产生。但在同样的因素下,也并不是所有人都会得病,说明其发生和患者自身的遗传因素也有关系。
林东昕的研究成果就揭示了食管癌的遗传易患性因素,也就是说,有一部分人有易感基因,在同样的环境和生活条件下,容易受环境致癌因素的作用而患癌。
这是对肿瘤易感基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最浅显的解释,落实到分子作用机制层面,就更加复杂。
在林东昕刚开始进行该领域的研究时,国际上“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研究还未完成,要找到与食管癌等恶性肿瘤相关的易感基因,如同大海捞针。那时,国内对于遗传易感性的研究也少,林东昕只能摸索着前进,鉴定出一些与食管癌发生风险相关的基因。
“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后,林东昕团队迅速进行了全基因组关联研究,发现了一些非常重要的食管癌易感基因,研究成果刊载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有一项研究成果被评为 2007年度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之一。
遗传易感基因的发现,进一步揭示了为什么患食管癌有个体之间的差异,即为什么有的人暴露于危险环境因素和生活方式中会得食管癌,而有些人则不会。
“癌症研究领域是多方面的,有很多研究者关注临床治疗,也有很多研究者关注它会不会向远处器官转移。但我们关注的是它为什么会发生。”林东昕说,这是认识疾病发生发展的关键,有利于疾病的精准防控,也有助于有针对性地开发治疗药物。
林东昕(左)走访福建海西新药创制股份有限公司。记者 石美祥 摄
走上赛道
对于林东昕而言,走上这条与肿瘤“赛跑”的赛道,并没有什么跌宕起伏的故事,就是一个一个的机会把他推上了这条路。
1976年,林东昕到上海第一医学院(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公共卫生系就读。毕业后在福建医科大学做了3年助教 。1983年,他考入北京医科大学(现北京大学医学部)研究生院,研究食品毒理学和食品与癌症的关系 。
1988年,林东昕获得公派留学机会,前往法国国家癌症科学所和世界卫生组织癌症研究署从事肿瘤研究,后又于1990年前往美国从事癌症分子流行病学研究。1994年林东昕回国,在预防医学科学院工作一年后,被招聘到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肿瘤研究所。
30年前,我国的科研条件还比较落后,没有现在这样的先进科研平台,研究经费也不多。林东昕“白手起家”建立实验室,创造条件开展科学研究。
直到今天,他已在和肿瘤的 “赛跑”中跑了很长的路。在他看来,一直支撑他的,一个是孜孜不倦地学习,另一个是坚持。“不断学习才有学识,有了学识你才能做研究。在这一过程中坚持非常重要,看准了方向,你就要跑下去,困难可以解决,成果往往都是在坚持中做出来的。” 从事基础研究,可能好几年都没有成果发表,但林东昕看得很淡,“做研究,走弯路或失败都是家常便饭”。回顾过往30多年的研究生涯,林东昕一直践行着低调、严谨地做学问的行事方法。他认为他的研究只是认识癌症历史长河中的一朵浪花,只是研究癌症过程的阶段性认识。对于攻克癌症,还需要一代一代研究者的接力 “奔跑”。
林东昕在侯官论坛上发言。记者 林双伟 摄
再快一步
食管癌等肿瘤的发生发展机制仍然是林东昕及其团队目前关注的重点,而他的研究团队同时还在关注另一件非常重要的事 ——肿瘤的早期筛查。
“大部分的肿瘤到了中晚期治疗效果都不太好,治疗费用也很高。”林东昕说,“所以我们不能只依赖治疗,尤其是到了中晚期才治疗,早期肿瘤治疗效果更好。”
然而,不是所有的肿瘤都能很容易地在早期被发现。“例如采用CT影像,虽然可以发现肺部的早期肿瘤,但不是所有器官的早期肿瘤都能用影像检测到,而且我们可能还需要更早期地发现肿瘤。”林东昕团队目前正在探索新的方法筛查体内的肿瘤。
林东昕在办公室。(受访者供图)
“比方说,血液里面有没有一些分子可以做早期筛查?这个设想一直都在鼓舞着研究者去探索。随着检测手段的进步以及我们对癌症认识的不断深入,最近国际上取得了一些进展,我们团队也在努力地从事这方面的研究。”林东昕说,“我们想要做出的是一种真正有效的、老百姓都用得起的检测方法,只要抽点血,就能够筛查。这个研究极具挑战性,但我们正在努力。”
在林东昕看来,肿瘤治疗费用对国家和家庭都是一个很重的负担,不少家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为了治病把钱都花光了。如果能实现早期筛查,肿瘤的治疗效果会更好,医疗花费也会降低。
在采访最后,谈及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林东昕认为,这是国家给的荣誉,因此更有责任努力把研究工作做好。眼下,他还在坚持不懈,按照自己的“奔跑”节奏,踏踏实实地迈步向前。(记者 冯雪珠)
- 《人类命运:制度治理》出版发行(2024-08-13 08:33:43)
- 极其罕见!福州再现“双色荷花”!(2024-08-13 08:33:37)
- 图解|这项工作将纳入福州对县(市)区年度绩效考评(2024-08-12 15:46:54)
- 致敬!“共和国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建议人选公示 14人入选(2024-08-12 10:46:12)
- 科技+保护 武夷山国家公园实现北斗全覆盖(2024-08-09 17:57:48)
- 这是“泼天的富贵”!福建农林大学一个月冒出三朵双色荷(2024-08-09 17:07:50)
- 《幸福草》央视一套黄金档开播 演绎全球“圈粉”的中国菌草故事(2024-08-09 07:51:48)
- 邱国鹏任泉州工艺美术职业学院院长(2024-08-08 20:00:19)
- 新教材来了!2024年秋季学期投入使用!(2024-08-07 10:06:01)
- 省肿瘤医院—连江县总医院肿瘤专科医联体成立(2024-08-07 07:56:36)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福州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福州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福州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未注明“来源:福州新闻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福州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福州新闻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