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种上高山 托起振兴梦——闽侯高山农业科技示范基地见闻
福建农林大学园艺学院专家在现场介绍玉米新品种。记者 林双伟 摄
在闽侯洋里、大湖和竹岐三个山区乡镇的高山土地上,建有三个农业科技示范基地。这三个基地先行先试种植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福建农林大学、福州市蔬菜科学研究所等单位自主研发的新品种,探索种植新技术,利用高山上的抛荒地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现代农业,形成农业新质生产力。
试种优良新品种成效如何?新品示范种植能为农业生产创造哪些价值?利用高山抛荒地进行示范种植,可以给抛荒地整治带来哪些可借鉴的经验?炎炎夏日,记者走进闽侯高山上的农业示范基地一探究竟。
引育良种
高山荒地植入“福建芯”
“这是省农科院作物所去年成功研发的水果玉米新品种‘闽双甜758’,最大特点就是带有水果马蹄的清甜。”1日,在洋里乡茶苑村的高山鲜食玉米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省农科院研究员廖长见自豪地向闽侯县农业农村局相关人员和各乡镇(街道)的农技人员介绍自己的成果。
“这款‘闽双色8号’是我们研发出的供香港市场的标杆品种,集合了水果玉米和普通玉米的优点,生吃、煲汤皆可,在香港很受欢迎。”在廖长见颇有感染力的推介中,记者忍不住拿起一根水果玉米品尝,果然口感细腻。
今年3月,由闽侯县农业农村局牵头,一批高山鲜食玉米得以在洋里乡茶苑村的50亩高山土地上先行试种。“试种的这5款水果玉米由省农科院自主研发并免费提供种子,由县农业农村局安排种植并提供技术指导,就是想为高海拔水果玉米种植积累经验,今年试种成功后,明年将在全县的高山土地进行种植推广。”闽侯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余述说。
“山地土壤偏酸,种植水果玉米有难度,当地农技人员和农户用心对土地进行了‘改造’才能有这么好的效果。”廖长见告诉记者,水果玉米在市场上很受欢迎,但长期以来多是进口国外品种,成本较高。如今,该基地示范种植的5个品种都是“中国福建造”,“种植我们自己的良种,就可以不被‘卡脖子’,国外品种也不敢随意提价了。”
与时俱进
农户主动拥抱新技术
“我们今年拿出30亩土地试种了福建农林大学教授钟凤林研发的5个番茄新品种,其中‘紫水晶’和‘甜心’市场反馈特别好,明年我们准备扩大这两个品种的种植面积。”在闽侯大湖乡,月明家庭农场负责人陈月明兴奋地告诉记者。
自主研发“农业芯片”,不断引进良种试种推广,闽侯县一直走在福州市前列。“闽侯县拥有苦瓜育种规模全国名列前茅的福建田美种业公司和承担国家青梗菜良种重大科研联合攻关项目的金品农业公司,闽侯县农业农村局多年来充分发挥桥梁作用,不断发掘科研院所的新品种试种推广,把科研单位、农户、企业充分连结起来,整合多方资源带动农民增收。”和闽侯县农业农村局合作多年的老朋友钟凤林说。
为什么要不断引进新品种进行示范推广?面对记者的提问,闽侯县农业农村局经济作物站站长许思亮讲了一个故事。
30年前,闽侯县大湖乡的农民家家户户都种大白菜,在市场上赚到了钱尝到了甜头。然而,连种几年后,由于农民思维固化,未及时更新品种和技术,土壤连作障碍凸显,白菜品种也跟不上市场需求,种大白菜成了亏钱买卖。严峻的形势倒逼农户改进技术和更换品种,尝试水旱轮作,一些种植大户先行试种新品种,丰富种植种类,一系列的补救措施让大湖高山蔬菜在市场上重新赢得主动权。
“农业种植的大忌就是墨守成规,想要有好收益就要紧跟市场需求和时代脚步,不断尝试优良新品种,做到‘人有我优、人优我换’。”许思亮告诉记者,紧跟潮流是农业获取收益的“法宝”,但种植户和企业、科研单位和市场之间,往往存在信息不对称的困扰,因此农业农村局就要担起行政部门的职责,积极引进新品种鼓励农户示范种植,并进行政策扶持和资金补贴。
让这个老农业人感到欣慰的是,经过多年“深耕”,如今在闽侯,不少农户争先恐后地争取示范种植,主动拥抱新品种新技术,成为了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排头兵”。
因地制宜
提高生产效益促振兴
“今年3月试种的台湾肉丝瓜口感更脆更甜,在市场上能卖个好价。”在竹岐乡山洋村,卢长汉看着大棚里茁壮成长的丝瓜,欣慰地说。
山洋村海拔800多米,地处偏远,村民们多选择离乡到城里打工,导致村内耕地大量抛荒,成了“空心村”。2021年,闽侯县农业农村局经过多方努力,把在外务工的卢长汉请回“家”,承包了500余亩抛荒土地,带领村民开启农业创业之路。
种了几年水果小黄瓜和无花果后,卢长汉今年拿出20亩地对台湾肉丝瓜新品种进行试种。“我们为朴朴、永辉等超市供货,产品在市场上供不应求。”良好的试种效果给了卢长汉很大信心,计划明年扩大该品种丝瓜的种植面积。
引入良种,发展特色现代农业,是要为乡村带来振兴希望。在三个山区乡进行新品种示范种植,就是闽侯县农业农村局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山区抛荒地,提高山区耕地利用率的尝试。
在洋里乡茶苑村的玉米示范种植基地,如今郁郁葱葱的土地曾是人迹罕至的抛荒地,虽然土壤条件不错,但坡度大、位置偏,村民不愿意耕种。余述告诉记者,2022年,闽侯县制定下发相关文件,鼓励和支持山区、半山区地区党建引领农业生产服务型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党支部+合作社”模式的引领下,茶苑村的这片荒地得以“重生”。
“结合茶苑村高海拔的特点,这片土地采取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套种、轮作的方式,形成春种马铃薯、夏种玉米、秋种白萝卜的高山农作物产业格局,有效提高耕地亩产出效益。”余述说,这50亩高山耕地上种植的玉米因为山上气温较低,还能和平原区玉米形成错峰上市,卖上好价。
“唤醒沉睡的抛荒地,利用山地温差优势,因地制宜引进发展新品种,示范种植后大面积推广,带动山地农民增收,是我们探索山区示范种植的初衷。”余述说。(记者 谭湘竹)
- 聚焦“一老一小”食品安全 8月“一月一选 你点我检 ”投票开启(2024-08-06 19:38:20)
- 所长话市监 |杨启煌:多举措守护“舌尖上的安全”(2024-08-06 19:03:28)
- 日经225指数一度上涨超3200点 创历史最大涨幅(2024-08-06 10:30:43)
- 屏南县甘棠乡:小小屏南李 增收大产业(2024-08-06 10:29:35)
- 福建省简化经营场所登记手续(2024-08-06 07:44:50)
- 刚刚!中证金融辟谣!(2024-08-05 18:18:51)
- 正式启动!媒体大V走基层,助力佛山品牌“火出圈”(2024-08-05 11:45:06)
- 成交额52.42万亿元!7月我国期货市场交易规模稳步扩大(2024-08-05 11:42:08)
- 福建:放宽准入条件 激发市场活力(2024-08-05 09:06:16)
- 突破2亿种 中国又一个全球第一(2024-08-02 10:57:48)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福州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福州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福州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未注明“来源:福州新闻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福州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福州新闻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