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特派”林永高带队倾力选育白肉枇杷、福橘等新品——让科技之花多结振兴之果
林永高(左)测评万叶葡萄园在采取补光技术后光合作用改善情况。(受访者供图)
前阵子,马尾琅岐万叶葡萄园内的葡萄上市了,比市面上多数葡萄提早至少10天。“我们的葡萄熟得快而且无公害,多亏了科技特派员林永高团队的指导!”葡萄园负责人叶志炳说。
叶志炳口中的林永高是市农科所副研究员。他从华中农大毕业后来到市农科所,一干就是近30年。这位有着近20年党龄的党员坚守农科一线,带着团队倾尽心力参与新品选育,还积极发挥农业专长参与乡村振兴科技服务,成果遍及多地。近日,记者来到市农科所,听林永高和他的团队成员分享累并快乐着的农科人生。
选育白肉枇杷新品
助农增收近3倍
“今年,我把五六亩老化的橙橘类果树砍了,改种白肉枇杷。这个新品种1公斤能卖到60元,每亩相对原先的红肉枇杷增收近3倍!”景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俞秉文告诉记者,6年前,在林永高团队指导下,他试种了20多亩白肉枇杷,这几年越种越有信心。
谈起选育白肉枇杷的初衷,林永高的回答是:物以稀为贵。长期以来,市面上的枇杷以红肉为主,市场逐渐饱和,售价日趋低廉。相比之下,白肉枇杷新品可望提高增值空间,增加果农收入。
但在早期,白肉枇杷在种植方面存在产量低、卖相差且难运输等问题。“2005年起,我开始做白肉枇杷杂交育种,选育出多个优良株系。其中,‘榕早13号’申请了植物新品种权,进入现场考察阶段,在福州、莆田等地开展区域试验。”
市农科所副研究员胡章琼是团队成员之一,也是林永高的妻子。讲起跟丈夫一起搞科研的经历,她大倒“苦水”。“新品种选育,最怕到考种阶段,一株试验果树至少要尝五六粒果子,不管酸甜都得吃。”她告诉记者,算起来每人平均要吃两三百粒枇杷,边吃边记录数据,“真是吃到反胃,饭都吃不下。剥枇杷时,手还容易被果酸腐蚀开裂,疼得人龇牙咧嘴。”
经过农科人员的努力,2011年开始有了白肉枇杷的优株,次年起在福清、连江、莆田等地试种。“现在的白肉枇杷果皮厚、表面光洁无紫斑、果大味甜、产量高,当初选育时想做到的基本都实现了。”林永高说,待后续新品种认定、新品种权申请等顺利推进,就可以放心把好品种向市场推广,消费者也将更有口福。
全球选育良种
老福橘实现新升级
林永高的微信头像是5个红彤彤的福橘新品。说起这一新品,他就像谈论自己的孩子一样——从筛选父母本,到杂种实生树一茬茬开花结果,他一直全情投入。
“福橘是福州市果,20世纪七八十年代,福州柑橘种植面积一半以上是福橘,但现在种植面积呈断崖式下降。老福州人对福橘有特别的情怀,优化升级这个品种格外有意义。”林永高说。
升级品种首先得基因优秀。为选好杂交亲本,团队在查阅大量文献后引进全球38个柑橘优良品种,从中选出单胚品种。“2017年,团队以福橘为父本,开展了三个组合的福橘杂交育种,通过考种与鉴评,目前已选育出早、中、晚熟三个品类的优株。你看到的福橘图片是去年收成的,好看又好吃,大家都激动得不行。”林永高说。
市农科所副研究员陈伟全程参与福橘育种。在他看来,林永高耐得住寂寞,几十年专心育种,还申请了两项发明专利,令他佩服。“在选育白肉枇杷时,他申请到让杂交苗早熟的专利,这项专利被他灵活运用到福橘育种中,实生苗童期从7至9年缩短到3至5年,大大提升了果树杂交科研效率。”
市农科所助理研究员林航加入林永高团队仅3年,但谈起林永高,也感慨不已:“果树育种大多数时间要走进田间地头实地观察,我跟着林老师不仅学技术,还学到了百折不挠、不畏艰辛的科研精神。”
采访中,林航撸起袖子露出了手臂上的旧伤。原来,福橘实生树多刺,木质化后又粗又硬,“我第一次穿行在300多棵试验果林时,手臂被刺得血淋淋的。老师们也都是这么过来的,做科研这点困难不算啥”。
对于团队成员的评价,林永高谦虚道:“急功近利搞不成科研,我们算是幸运的,两项育种都有了好结果。”
种养“一手抓”
驻村科技服务实打实
“在林书记指导下,我从茶树种植转产到土鸡养殖,每年增收10多万元。有了这笔积蓄,我才能转产做工业,现在日子越过越好。”永泰县塘前乡大樟村村民谢国说。
2012年至2015年,林永高赴大樟村任驻村第一书记,3年间他为村里争取资金100多万元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还利用掌握的农科技术,手把手指导村民搞种养,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谢国告诉记者,他的林下土鸡养殖项目年养殖规模达5000多只。“从引进项目到养殖技术指导,再到畅通销路都是林书记在帮忙。村里受益的不止我一户,有的村民种了他研究的白肉枇杷,有的种了他介绍的果冻橙。”
多年来,林永高科技助农的脚步一直未停歇:2014年至2017年他参加福建“三区”人才支持计划,赴永泰县开展科技扶贫活动;2018年至2024年参加省市县区科技特派员活动和农业专家八闽行活动,在马尾琅岐,福清音西、东张,永泰葛岭,闽侯白沙等地建立了葡萄、白肉枇杷、杂柑等良种示范基地……
万叶葡萄园是这些年林永高团队最常去的果园。叶志炳说,只要有问题打个电话,再忙他们都会来。“从土壤改良到病虫害防治再到绿色种植都凝聚着团队的付出。去年在他们指导下,我把葡萄收成后的部分闲置土地拿来套种土豆、花菜,既能卖菜又能改善土质,土壤不易板结了,今年我还打算扩大套种面积。”
一路走来,林永高获评省先进园艺工作者、市劳模、市第四批优秀驻村任职党员干部等诸多荣誉,他的科技助农之路也越走越稳。(记者 李白蕾)
- 女子透析一年出现血尿 医生巧诊治逆转尿毒症噩运(2024-07-10 08:32:28)
- 思政研学活动在闽江学院举行(2024-07-10 07:45:35)
- 福州市第一总医院儿童专科院区新生儿科:用爱,铸就生命最初的奇迹(2024-07-02 08:29:26)
- 左海会客厅|吴正隆团队的闽台乡建乡创探索(2024-06-24 08:43:46)
- 斯坦福回应抄袭清华系大模型:承认、道歉、删除(2024-06-04 16:52:01)
- 200棵枇杷树见证莆田农民16年抗癌医患情(2024-06-03 08:33:51)
- 伊朗总统乘坐的直升机所在位置被发现 救援队正接近(2024-05-20 10:41:05)
- 微软中国AI团队被打包去美国?微软回应不影响在国内的运营(2024-05-16 15:49:44)
- 数字中国创新大赛人工智能赛道22日决赛(2024-05-13 08:54:32)
- 永泰首家枇杷主题博物馆开馆(2024-05-09 08:31:17)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福州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福州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福州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未注明“来源:福州新闻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福州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福州新闻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