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22日从市文物局获悉,沈葆桢故居主落已基本修缮完成,修缮工程预计今年10月竣工。
木匠师傅在沈葆桢故居内修复格窗。记者 林双伟 摄
夕阳斜照在三坊七巷宫巷26号的朱漆大门上,光影游移在古老的屋檐间,修缮中的沈葆桢故居透出几分历史的沧桑。步入古宅,记者注意到,工人们正进行侧落及边落门窗、地面、水电等工程的施工。依旧飞翘的屋檐、精巧的木质架构,处处显露出古宅曾经的雅致,体现了工匠师傅的匠心。
“整个修缮过程,在不改变文物原状和最小干预原则下进行,尽可能保留原形制、原结构、原材料、原工艺,以期还原真实历史风貌。”市文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沈葆桢,原名振宗,字翰宇,又字幼丹,侯官县人,林则徐的次女婿,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进士,官至福建船政大臣、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
沈葆桢故居被定义为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建设年代最为久远、历史文化价值最高的文保单位之一。整座古厝坐北朝南,依次为门头房、厅堂、内堂、藏书楼,周围风火墙,占地面积超2700平方米,始建于明代天启年间,数次易主。清同治年间,沈葆桢购置这座房屋,加以修葺居住。整座古厝由3条轴线组成,每条轴线上都展现了不同时期福州传统古民居显著的建筑特点。
作为三坊七巷和朱紫坊建筑群的主要组成部分,2006年,沈葆桢故居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后十几年间,这里进行过零星修缮。2021年,福州市正式启动三坊七巷和朱紫坊建筑群之刘氏民居、沈葆桢故居、欧阳氏民居保护修缮工程。
历经400多年风雨,沈葆桢故居的主体架构依然保存完好。为了进一步保护这座古宅,2023年4月沈葆桢故居启动新一轮修缮。
据了解,包括沈葆桢故居在内,目前三坊七巷已经修复了100多处文保单位、不可移动文物和历史建筑。(记者 赖志昌)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福州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福州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福州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未注明“来源:福州新闻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福州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福州新闻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