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海会客厅|陈和生:高能的人生
本期嘉宾
陈和生 1946年生,祖籍福州,中国著名粒子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国家实验室主任,中国散裂中子源工程总指挥和工程经理、首席科学家,获第一届全国创新争先奖奖章和2017年度科技创新人物。
一位高能物理学家,一生常常只有机会做一两个大实验。
然而,就在过去20年里,陈和生先后主持了两个“大国重器”的建设——一项是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重大改造工程,另一项是中国散裂中子源,二者均是大科学装置,且都赢得了国际声誉。
“我是被推到历史舞台上做这些事的。”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陈和生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之一是要做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实现这样的“中国梦”是几代人的历史使命。
陈和生在建造中的北京谱仪III漂移室前(资料图片)。市科协供图
一条上山路
1946年8月,陈和生出生于湖北武汉的一个中医家庭,父母皆为福州人。中学时期,一本爱因斯坦的《物理学的进化》,点燃了他对物理的兴趣。高考时,作为湖北省高考物理状元,陈和生顺利考入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原子核物理专业。这样的选择,一半出于爱好,一半是因为国家需要。陈和生说,当时国家最急需的就是核物理专业人才。
随之而来的“文革”中断了陈和生的学业,却没有浇灭他的坚持和热忱。1978年,陈和生考取了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生,并在这里获得了千载难逢的机遇——成为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的实验组的一名科研人员。
在实验组,来自全球的科研人员同台竞技,陈和生铆足干劲,常常工作十多个小时不停歇。凭借扎实功底和刻苦钻研的精神,他在实验组脱颖而出。后来,丁肇中从实验组15名中国访问学者中,挑选出两名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博士学位,陈和生便是其中之一。“这段学习经历帮我养成了严谨的科研作风,也让我得到了很好的锻炼。”陈和生说。
博士毕业后,丁肇中希望陈和生能留美工作,国外许多研究所和大学也表示可以给他提供博士后的位置,但他都拒绝了。当时,恰逢中国科学院启动博士后试点工作,陈和生毫不犹豫地选择归国,成为了中国第一位博士后。
“要提升中国的科学技术、中国的高能物理,归根结底还是要靠中国人在自己的土地上奋斗才能实现。”陈和生说,在别人土地上产出的东西,都是靠不住的,因而他坚定地选择了一条少有人行的“上山路”。
回国后,陈和生开始参加丁肇中领导的国际合作项目——阿尔法磁谱仪实验。
这项实验,要把人类第一个大型磁体送到宇宙空间去寻找反物质。“这是物理学家的一个梦想,过去都无法实现。”陈和生说,而这当中极为关键的永磁体,就是中国制造的。“我们高能物理研究所联合电工研究所一起设计了磁体,并成功地在北京研发出来了,目前已被送到国际空间站长期运行。”这是一项非常突出的成就。
自然科学领域,只有第一没有第二。这句话,丁肇中说过,陈和生说过,高能物理研究所上上下下的科研人员都是这么相信并始终践行的。
陈和生长年致力于国际最前沿的粒子物理学的研究(资料图片)。市科协供图
科学家定力
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对基础科学研究认识尚不够,整体经费投入严重不足,科研工作举步维艰。
彼时,在高能物理研究所内,争议的焦点是,要不要改造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是中国第一台大科学装置,引领了我国高能加速器、高能物理领域快速发展。运行十年,因设备老化严重、故障率上升,对撞机一度陷入低谷期,一同陷进去的还有高能物理研究所。下一步,该怎么走?
当时中国科学院采取的方针是“一院两制”,这意味着一部分科学家“留在山上”从事科学研究,另一部分科学家“下海”进行高技术转化和商业应用。
陈和生作为当时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不仅选择了“留在山上”,还主持改造了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二期工程。
这个决定在今天看来无比正确——升级后的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成为当时在国际上 τ-粲物理能区性能最好的对撞机,让中国持续保持领先地位。
但在一开始,质疑声此起彼伏,更有言辞犀利者称其为“赔本买卖”。
一是因为费钱费力。陈和生等为中国科学院执笔提交国家科技领导小组的《中国高能物理和先进加速器发展目标》通过审议,对撞机年度运行维护费近乎翻番。这在一些人眼中,远不如盖新楼、建实验室划算。
二是竞争激烈。改造方案刚获得国家批准,就面临着美国康奈尔大学正负电子对撞机的“宣战”——对方宣称将用“短平快”方法改造,预计提早两年达到同样性能指标。其负责人曾在高能物理研究所做过三年高级顾问,对情况了如指掌。
比起钱,后者更让中国科学家焦头烂额。
面对巨大压力,陈和生作为牵头者,以一种“科学家定力”来稳定军心,“科学家要有定力,对问题有准确的判断,不被一时的舆论和风向所左右,越难越要坚持”。
在2004年至2009年间,陈和生带领团队迎难而上,迅速对方案作了重大调整,大胆提出在现有短且窄的隧道里,采用国际最先进的双环对撞机方案。
新方案把对撞机性能提高100倍左右。“这意味着现在运行一天,能抵过去运行两三百天,效率更高,也就是做一天的实验所得到的数据,相当于过去一年所得。”陈和生说,建设按期完成,不超预算,性能还超美国竞争对手十几倍。
陈和生还记得,完成之时,美国权威杂志对此进行报道,美国物理学家蜂拥而至,来到北京做实验。中国科学家们憋着的那口气,终于有了吐纳之地。
回看30多年前,贫穷的中国义无反顾地拿出2.4亿元,建造起第一台大科学装置。从参与到赶超,不论第一批亲历者方守贤、陈森玉,还是接力的陈和生、王贻芳,他们共同的判断是,中国必定能为世界贡献更多的重要物理学成果。
去年8月,陈和生在高能物理研究所接受本报记者专访。陈苑 摄
破晓的力量
如今,陈和生的精力又投入到另一台大科学装置——中国散裂中子源上,这是他担任工程总指挥的又一大项目。
几乎是在着手对撞机改造的同一时期,陈和生意识到了散裂中子源的重要性。
何为散裂中子源?陈和生打了个比方:散裂中子源就像是一个“超级显微镜”,其产生的中子如同“探针”,可以清晰检测物质的内部结构,被认为是当今人类深度探索微观世界的有力工具。
散裂中子源属于多学科交叉前沿研究的大型平台,因其造价高、技术复杂,早期世界上只有英国、美国、日本三个国家拥有。当时他们所要建的,将是国际第四台,发展中国家中的第一台。
2017年8月28日,跟1964年10月16日的那一场爆炸、1988年10月16日凌晨的首次对撞一样,让包括陈和生在内的数百上千位科学家热泪盈眶,激动不已——
中国首座散裂中子源打靶成功!
从立项到最终完成,用了陈和生18年时间,终见曙光。在他看来,以10年为单位的大科学实验再正常不过,至少顺利实现了他的科学目标。
“设备建设得非常成功,国家需求强烈,目前只能满足1/3左右用户需求,国家发改委将二期列入‘十四五’项目,届时性能还能提高5倍,实验终端从11台增加到20台。”科学家脱口而出的数据,向来不简单。
“我们不会带来GDP的增长,我们要建设的是一个国际一流科研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地,其本身并不是产业,但能为产业提供先进支撑,解决瓶颈问题。”陈和生望向更远处说,散裂中子源会成为真正的“国之重器”,为国家很多重要科学技术领域提供一个最关键的平台,比如高铁、锂电池、可燃冰、航空发动机,甚至医疗健康,这些涉及国家发展战略的关键领域,散裂中子源都能发挥重要作用。
现在的陈和生还很忙碌,往返于北京和东莞两地,偶尔还会回到祖籍地福州,作为闽籍院士参与座谈会,谈的话题核心总离不开国家战略、高能物理、前沿科技。
从陈和生身上,总能让人在混沌中看到清明,感受破晓的力量。他走的并不是一条容易的上山路,所幸不止他一人在坚持。
打靶成功的那天,项目团队的年轻人非常高兴,在附近餐馆吃饭时,隔壁桌的一个人听到他们议论的话题说:“你们今天打靶成功了,我帮你们把单给买了,一起庆祝!”这件小事,年轻人记着、陈和生记着,一直反复提及。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使命,很高兴能看到,如今这份使命迎来了更多、更年轻的奋斗者。”陈和生说。(记者 蓝瑜萍)
- 福州大学实践队开展船政文化探源活动(2024-03-14 08:12:05)
- 缅甸妙瓦底地区800余名中国籍涉赌诈人员经泰国被遣返回国(2024-03-13 17:49:33)
- 党中央决定:国庆75周年之际将隆重表彰一批功勋模范人物(2024-03-13 15:57:26)
- 卫生健康部门全力开展河北燕郊一店铺疑似爆燃事故伤员医疗救治工作(2024-03-13 15:20:00)
- 最新研究:新冠疫情使全球平均寿命缩短了1.6年(2024-03-13 09:12:12)
- 国家开发银行原党委委员、副行长李吉平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2024-03-13 09:10:04)
- 信心·同心聚力(2024-03-12 21:20:14)
- 2024年研考国家线发布(2024-03-12 16:38:22)
- “X疾病”可能暴发?国家疾控局回应(2024-03-12 10:10:59)
- 人民日报社论:凝心聚力,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2024-03-12 09:07:49)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福州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福州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福州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未注明“来源:福州新闻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福州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福州新闻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