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30事|福州:守护大美湿地 共享生态福祉
仲夏时节,闽江河口湿地,芦苇飘荡,鸟鸣声声,野趣盎然。
在闽江河口湿地,中华凤头燕鸥在嬉戏。蔡卫和 摄
谁能想到,20多年前,这里鱼塘遍布、海漂垃圾堆积、污水肆意排放、互花米草泛滥,生态环境遭受重创,警钟敲响。
湿地是“地球之肾”。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就强调建设生态省必须重视对湿地的保护。得益于习近平总书记的亲自关心推动,闽江河口湿地很快迎来转折点。
2003年初,闽江河口湿地县级自然保护区启动,湿地围垦项目随即撤销。从养殖塘全面“退养还湿”、治理互花米草、改造生态鸟岛,到种植红树林等植物恢复植被、清理海漂垃圾、吸收转化养殖户为湿地管护员,闽江河口湿地迎来令人瞩目的生态蝶变。仅10年时间,保护区先后晋升为省级、国家级,湿地保护工作也不断向纵深推进。
鸟类是湿地环境优劣的“生态试纸”。过去20年间,全球水鸟数量呈下降趋势,闽江河口湿地的水鸟数量却逆势上升。
“这个时候本是黑脸琵鹭迁徙的季节,现在部分黑脸琵鹭恋上这里不走了,其中一个因素就是生态条件的改善。”闽江河口国家湿地公园管委会副主任林文波说。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闽江河口湿地共发现鸟类266种,其中水鸟152种,不乏中华凤头燕鸥、勺嘴鹬、黑脸琵鹭等珍稀濒危鸟类。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生态福祉。
从“谋生活”到“盼生态”,从熟视无睹到亲历保护,社会主要矛盾发生的显著变化,深刻地反映在这块湿地之中。
今年62岁的林发金深有感触。他是湿地边上的克凤村第一个签署退养协议的养殖户,也是湿地管护员,“原来有许多鸟我叫不上名字,现在快成半个鸟类专家了”。
人的主动参与令湿地保护有序进行,与此同时,闽江河口湿地的硬件与软件也在不断升级。今年4月底,闽江河口湿地博物馆改造提升项目建成,湿地智慧“大脑”——智慧监测系统启用。
近百个高清“鹰眼”将湿地的各个角落尽收眼底,不仅能清晰监测候鸟动向,还可以监测温度、湿度等数据,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数据支持。
湿地保护非一时一事,湿地故事正翻开新篇。去年,闽江河口湿地作为国家自然保护区最佳实践案例,通过世界遗产青年论坛向全球推介。眼下,福州全力推动闽江河口湿地申报世界自然遗产项目,让这份“福州经验”走向世界。(记者 蓝瑜萍)
- 30年·30事|奉献世遗大会“福州样本” 千年古城“遗”韵无穷(2022-06-05 23:45:47)
- 30年·30人|陈林:倾心守护大自然精灵的民间环保人(2022-06-05 23:34:32)
- 福州连江:人鸟和谐共家园(2022-06-05 19:29:35)
- 闽江河口湿地生态“蝶变” 福州推进申报世界自然遗产(2022-06-05 19:29:28)
- 寿宁:坚持生态优先 “含氧量”变“含金量”(2022-06-05 11:39:01)
- 郑文辉:守护罗源湾的执法尖兵(2022-06-05 09:13:34)
- 厚植生态底色 福州生态环境质量位居全国前列(2022-06-05 08:00:05)
- 天马山生态公园向日葵花海“上线”(2022-06-04 10:38:34)
- 福州:科技赋能“菜篮子”工程和湿地保护(2022-06-04 07:56:32)
- 30年·30人|陈林:用镜头定格人鸟和谐(2022-06-04 07:5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