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村外来的年轻人
核心提示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和源头活水。面对农村地区人口老龄化、青年人才流失的双重困境,如何吸引年轻人了解农村、扎根农村,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亟待破解的难题。福建省大学生志愿服务乡村振兴计划对此进行了探索。
请看记者的报道——
大学生志愿者展示青春风采。
在广袤大地书写青春
近日,2024年福建省大学生志愿服务乡村振兴计划的志愿者招募完毕。7月19日,500名入选者奔赴乡村振兴第一线。在未来的两年内,他们将发挥所学所长,把技术创新的金点子、乡村治理的好思路、乡村振兴的新举措落地农村,与当地群众并肩作战,因地制宜共同探索发展路径。
“福建省大学生志愿服务乡村振兴计划”(以下简称“乡村振兴计划”),是2024年由团省委、省委组织部、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省人社厅、省农业农村厅(省乡村振兴局)联合组织实施的一项人才工程。该计划的前身,是2004年起由团省委等单位共同实施的“福建省大学生志愿服务欠发达地区计划”(以下简称“服务欠发达地区计划”)。在福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工作中,“服务欠发达地区计划”“乡村振兴计划”志愿者是一股不可忽视的青春力量。
“农村地区的发展需要大量专业人才,而大学生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可以作出重要贡献。”“乡村振兴计划”办公室负责人表示,“计划”旨在引导和鼓励福建毕业生到基层工作,在振兴乡村、发展农村经济中奉献青春力量。所招募的志愿者前往各个乡镇,开展为期两年的志愿服务,包括产业建设、数字建设、生态建设、文化建设、教育、健康、基层青年工作、社会治理等。
孙旭辉,一位来自闽江学院社会工作专业的大学生志愿者。2022年7月,他自学并设计了基于RPA机器人流程自动化技术的居民健康数据处理小程序,全自动录入武夷山市兴田镇6000多名老年人的健康数据,显著提升了工作效率,受到镇里干部的称赞。这次经历激发了孙旭辉进一步学习的热情,他通过了RPA实施工程师(中级)认证,致力于用专业知识和技能更好地服务基层社区。
长沙学院毕业的管文萱在服务三明永安市安砂镇的两年里,运用镜头和互联网思维,结合所学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知识,帮助当地老蜂农罗金生滞销的蜂蜜找到销路。2022年,新冠肺炎疫情让老罗的“甜蜜事业”陷入困境。当年8月,管文萱制作了宣传视频《罗金生的甜蜜事业》,在今日永安网、抖音号“大美安砂”等网络平台播出后,许多群众打电话向老罗订购蜂蜜,当月就卖出100多斤。
同年,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森林资源保护专业的大学生志愿者林燚炜来到宁德市周宁县李墩镇服务,为农户提供专业技术支持。去年,因为内涝,李墩村种粮大户李立新种的80亩马铃薯得了细菌性青枯病和细菌性软腐病,好多植株都烂了。在林燚炜指导下,病害治疗率达到96%以上,产量比前年提高了9%,李立新比往年多赚了1.5万元。
自2004年项目实施以来,“服务欠发达地区计划”“乡村振兴计划”共派遣大学生志愿者6264名。今年,500名大学生志愿者加入“乡村振兴计划”,其中,本科生、硕士生占91.2%,党员人数占79.4%,省外高校大学生占17.4%。高素质年轻人的持续加入,令“乡村振兴计划”获得新的活力。
大学生志愿者和果农交流。
“大熔炉”和“磨刀石”
初夏清晨,大学生志愿者们开始了一天的工作——林燚炜深入田间地头,与农民们共同劳作;孙旭辉来到身患白血病还要抚养3名女儿的王阿姨家中,向她介绍“网络众筹学生资助项目”;管文萱熟练地操作着无人机,记录水稻夏播的画面;刘亚在所服务乡镇的各村微信群里发布城乡居民参保登记相关政策内容和准备材料,并进行答疑解惑……在每天繁忙充实的工作中,他们成了村民们的朋友。
在乡村振兴的工作中,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也没有轰轰烈烈的场面,只有默默无闻的付出和坚持。
2023年2月到5月,管文萱作为乡镇环保攻坚队里唯一的女生,与男干部们并肩作战。她爬过山、蹚过田、陷过泥、扛过锄头、用过大锤。“踩在水田里,土混着水,黏乎乎的,一迈步,脚出来了,鞋还在原地。”管文萱回忆道,“我本来比较娇气,经过那3个月的锻炼,同事们都说我变化很大,能吃苦了。”
基层工作点多、线长、面广,志愿者们基本上身兼多职。例如,在武夷山市兴田镇,孙旭辉负责镇团委、食品安全、政务公开、会务以及政府网站等工作,协助“两违”系统、林业、茶山整治以及各类数据录入工作,对接林业站、食安办等部门。在漳平市和平镇,志愿者刘亚协助镇党委、政府做好宣传办、文明办以及包村等一系列工作,帮助完成下墘村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慰问贫困户、老旧房屋排查、防汛巡查等工作。
刘亚现在对镇里的人文地理、村情村貌侃侃而谈。可谁又能想到两年前他初到乡镇工作时,“包村干部”“下村巡查”“移风易俗”……一个个陌生的词语,都让她感到既新奇又不知所措。
如何让大学生志愿者更好地适应基层?龙岩总结出“‘3+1’联系培养模式”,由团县委班子成员、乡镇领导干部、往届志愿者共同联系一名应届志愿者。
2022年,刘亚第一天来到镇政府报到的时候,时任漳平团市委书记黄芳、和平镇团委书记陈小月和往届志愿者陈恬恬等3名联系人,在乡镇党政办公室为她介绍大学生志愿者的政策福利、工作内容、入职手续,等等。在“3+1”联系培养模式的帮助下,她不仅迅速适应了基层工作,也得到了迅速成长。
“下村巡查的时候,恬恬姐一路陪同,教我如何倾听村民的需求;工作遇到难题的时候,小月姐分享经验,指导我如何解决问题;工作压力大的时候,黄芳姐提供心理支持,鼓励我如何调整心态。”刘亚说,3名联系人给了她满满的温暖和底气。
实践锻炼是青年成长成才的“大熔炉”和“磨刀石”。大学生志愿者通过参与农村工作,了解农村社会,在服务中锻炼,在实践中成长。
大学生志愿者在查看土豆生长情况。
知识有了用武之地
宁德市周宁县李墩镇的田地情况特殊,山垄田多,农事作业常常得靠人工肩挑和三轮车运输。每当看到农民们汗流浃背的身影,林燚炜深刻感受到其中的艰辛。他在思考怎么才能帮助他们。
林燚炜和镇内青年团员经常一起“夜谈”,希望找到切实可行的方法来帮助农民改善生产条件,提高生活水平。从了解适销对路的农作物到农产品加工与销售,从农业技术革新到农业创业计划,他们讨论了很多。林燚炜说:“不怕大家笑话,我们还想过在陈厝村入村主干道上摆摊办夜市。”
经过多次“夜谈”,林燚炜、乡镇干部艾湘源和李墩村返乡创业青年李俊棋达成一致——利用科技发展种苗组培产业,提高农产品的技术附加值。
说干就干,他们众筹10余万元,建设了一间面积达430平方米的植物组培实验室。
刚开始,组培实验开展得并不顺利,瓶苗发霉、植株矮化、植株细化、弱苗等问题频频出现。经过6个月的不懈努力,实验室终于成功优化了培养基,扩繁出甘薯玛莎蒂、普-32品种的甘薯脱毒苗,以及中草药金线莲和铁皮石斛的组培瓶苗。“我们用PVC材质的塑料盒代替了传统的玻璃瓶容器,成本降低三分之一。”林燚炜说。
然而,让新技术服务于乡村,是更大的挑战。从病虫害防控到品种选择,再到育苗生产的细节,林燚炜和团队成员们深入田间地头,进行面对面交流、手把手教学,一一为农户指明正确方向。
“燚炜,你快来看看,我这马铃薯苗怎么了?”周宁县李墩镇际会村农民李乐生急切地拨通了林燚炜的电话。一接到电话,林燚炜就往田里赶。他发现,土壤已经板结,可能是土壤酸度过高。经过土壤检测,他确认了原因,便与农户一起合理施肥,调节酸碱度。
这样的故事在李墩镇不断上演。林燚炜和他的团队成了农户们心中的“科技明星”。
随着时间推移,林燚炜的“朋友圈”越来越大。他们中有返乡创业的青年,有热心公益的村民,有来自各地的专家学者,还有通过“志愿者+团员青年”等服务模式引来的乡村青年。
他们把技术用到实际生产中,在东山村种了50亩金线莲、铁皮石斛,在际头村建了6亩育苗大棚。如今,在东山村和际头村的田野上,组培的种苗正茁壮成长,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动写照。
大学生志愿者与村里老人交流。
“流汗”更“留心”
“好用”“能力强”是服务地乡镇干部对志愿者的普遍评价。
“一开始,我真没想到会在这里找到归属感。”老家在河南的孙旭辉说,“我在网上检索时,出现的关键词都是生活艰苦、发展落后,等等。”
2022年,孙旭辉在离家前往武夷山市兴田镇的途中,接到了父母的电话:“如果那边吃的住的真的很艰苦,那就辞职,回河南寻找新的工作机会,不要让自己太委屈。”
到了工作岗位后,孙旭辉发现,乡镇其实没有网上传言的那么艰苦。宿舍、食堂一应俱全,虽然没有城市便利,但也有超市、体育场和图书室,生活有声有色。
刚开始,因为孙旭辉是外地口音又比较年轻,村民都不愿意与他交流实际需求,凡事都要求“见领导”。村民到镇政府求助,听不懂当地方言的孙旭辉只能在一旁不断地点头、微笑。
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孙旭辉在工作之余与同事一起下村走访。在与村民交流的过程中,他学会了“耶斌”(吃饭)、“美琪”(睡觉)、“象邦”(生病)等本地话。渐渐地,孙旭辉能够倾听他们的所求所盼,并帮助联系相关部门解决问题。而群众对孙旭辉的称呼也从“小伙子”渐渐变成了“小孙”。现在,孙旭辉逐渐融入了南方小镇,村民们都知道镇政府有一个来做志愿者的河南年轻小伙子。
2024年500名大学生志愿服务乡村振兴计划入选者出征。
在乡村振兴的大潮中,如何让大学生志愿者“流汗”更“留心”,已成为各地关注的焦点。志愿者服务地项目办精心制定了留人的办法,致力于提升人才回流的意愿,确保青春力量能够长久扎根乡村。
如,2016年邵武市项目办通过《邵武市定向择优选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通知》,为服务期满且表现优秀的“乡村振兴计划”大学生志愿者提供了进入事业单位的机会。自2016年以来,邵武市已有47名服务期满的“乡村振兴计划”大学生志愿者通过择优选聘进入事业编制,在乡村教育、农业科技、医疗卫生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些用人机制,不仅为大学生志愿者个人的职业发展提供了保障,也为乡村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近5年来,通过公务员和企事业单位招考、聘用、自主创业等方式,约70%的志愿者留在了基层,其中超过一半的志愿者留在乡镇。
20年来,一批批“服务欠发达地区计划”“乡村振兴计划”大学生志愿者成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事业的见证者、建设者和开拓者。他们分布在各行各业,有的成为志愿者团队的领头羊,有的投身于党政工作,有的成为田间地头的专家,有的成为骨干教师,有的走上创业之路,把智慧和青春奉献给了农村,把壮志和情怀奉献给了祖国。(记者 庄严 通讯员 李琰之 文/图)
- “坏了包赔”的阳山水蜜桃,让六旬老人、返乡青年过上甜蜜日子(2024-07-25 13:40:58)
- 育良种、引良技,乌镇AI番茄“拼”出圈后火到不够卖(2024-07-25 13:40:58)
- 闽清尚德村:木槿花开出别样致富路(2024-07-20 01:37:05)
- 闽清县塔庄镇:堡垒强基领航向,乡村振兴绘新篇(2024-07-20 01:37:01)
- 闽清潘亭红花生获丰收 “一村一品”助农增收(2024-07-10 17:50:11)
- 省级“一村一品”专业村——永泰县云山村(2024-07-09 15:41:06)
- 闽清:铁皮石斛花开出“美丽经济”(2024-07-08 15:10:36)
- 福建下达1262.1万元,用于乡村振兴(2024-07-08 14:58:18)
- 福清南宵村创新推行“353”基层党建工作制(2024-07-05 07:28:33)
- 福建24支团队入选!事关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2024-07-03 10:40:07)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福州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福州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福州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未注明“来源:福州新闻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福州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福州新闻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