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潭“沉浸式”水下考古触摸历史
位于平潭海洋科技文化中心的“中国水下考古·平潭展示体验馆”5月18日试运营,“海洋文明印记·走进中国水下考古”展同步开展。
走进“海洋文明印记·走进中国水下考古”展区,一颗巨大的“时空胶囊”半开启着。“胶囊”里,一艘古船仿佛逐浪而来,带来了尘封在水下的古老历史和丰富文化。
“每一艘水底沉船都是‘时空胶囊’,水下考古就是为我们开启历史的记忆。”福建博物院副研究员、平潭综合实验区旅游与文化体育局文化文物处副处长丁清华说,“‘南海一号’就是最著名的‘时空胶囊’。它不仅是一艘800多年前从福建出发的商贸船只,也是推动中国水下考古事业发展的重要沉船。”
1987年,“南海一号”沉船被发现,成为国内发现的首个沉船遗址。随着一系列水下考古工作展开,标志着我国水下考古事业正式起步。
此后,从最初简单的潜水打捞,到现代高科技设备的广泛应用,中国水下考古技术不断取得突破。中国水下考古·平潭展示体验馆专门在展览的第二部分——“科技赋能 探索未知”的展区内,展示了许多我国水下考古发展的科技成果。
作为集教育、科普、互动于一体的体验馆,馆内设置了多个互动体验区,让观众能更加直观、深入地了解水下考古工作。在这里,观众不仅可以拿起各种物探设备模型,模拟水下考古工作者进行遗址探测,还可以坐上“中国考古01”号船的模拟驾驶台,学习如何驾驶考古船进行海上作业,体验一把“考古船长”的乐趣。
“这是我国第一艘自主研发、设计和建造的水下考古专用船,它的打造使用,确保了水下考古工作安全,大大提高了水下考古工作效率,也标志着我国水下考古科技水平跻身世界一流水平。”丁清华介绍说。
不仅如此,观众们还可以坐进“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模型里,了解潜水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并模拟驾驶潜水器进行深海探险。据介绍,“深海勇士”号拥有先进的控制系统,其中4500米的水声通信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是“中国深度”的代表。“以前水下考古队员潜水的深度基本限制在100米以内,有了‘深海勇士’号这样的潜水器后,考古深度能达到水下几千米,大大拓宽了我们的工作范围。”福建省考古研究院副院长羊泽林说。
此外,展示体验馆还设置了多个裸眼3D屏幕和180°环绕大屏,播放水下考古的纪录片和短片,让观众仿佛置身于波涛汹涌的大海之中。观众还可以通过触屏互动、投影互动、VR眼镜等交互式数字科技手段,直观地了解水下考古队员如何在复杂的海洋环境中寻找遗迹、提取文物,以及如何利用科技手段对文物进行保护和修复。
中国海域辽阔,有着丰富的海洋文化遗产。在30余年的水下考古历程中,考古工作者发现了250处水下文化遗存,涵盖了沉船遗址、水下石刻、古城址、码头锚地、动物化石等多种类型,时代跨越史前至宋元明清和近代。
在体验馆的“发展壮大 成果显著”展区,展示了广东“南海一号”沉船遗址等多个重要遗址的考古发现。而作为我国沿海地区首个国家级水下遗址保护单位,平潭“海坛海峡水下遗址”是我国沿海沉船遗址分布最密集、种类最多、年代序列最完整的海域,堪称“水下遗址博物馆”。
“这尊清康熙清水梅纹凤尾尊是这里的‘镇馆之宝’,出水自‘碗礁一号’沉船。它的器型独特,花色高雅别致,艺术成就极高,可以说是清康熙‘冰梅纹’标准器、典型作品。”丁清华介绍说。展区陈列的数十件文物,年代从五代一直跨越到清末,展现了不同时期人们的艺术审美和技艺历程,每一件都见证了海洋文明的繁荣与辉煌。
记者在现场看到,虽然目前只是试运营,但体验馆吸引了不少当地市民前来参观。“每一件文物都很精美,互动体验也有很多巧思,看完以后感觉对水下考古有了更深的认识。”市民张先生说。
“下一步,我们将以开馆为契机,继续抓好文物资源的活化利用工作,提高中国水下考古·平潭展示体验馆利用率,努力建成为全国一流的标准馆、现代化展示体验馆,使之成为我区文旅事业和文化交流的新窗口。”平潭综合实验区旅游与文化体育局党组成员、四级调研员游建斌表示。(记者 郭雅莹)
- 探馆去!看沉睡在海底的历史遗迹(2024-05-29 09:30:32)
- “中国水下考古·平潭展示体验馆”开启试运营(2024-05-19 10:05:18)
- 就在福建平潭!中国水下考古展览馆5月18日开馆(2024-04-08 11:04:09)
- 连江定海:中国水下考古的摇篮(2024-01-08 09:37:22)
- 圣杯屿:暌违七百年 出水惊神州(2023-11-24 09:55:35)
- 聚焦水下考古 解码“沉没的历史”(2023-10-31 09:57:21)
- 2023年漳州圣杯屿水下考古发掘出水文物1.6万余件(2023-10-19 15:29:34)
- 揭秘平潭海底遗珍 国家级水下文物保护区迎来考古专用船(2023-07-07 11:19:17)
- 福建平潭:海坛海峡水下考古调查紧张进行(2023-06-29 16:18:50)
- 走进“中国考古01号”船(2023-06-26 09:12:59)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福州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福州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福州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未注明“来源:福州新闻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福州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福州新闻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