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建人素有“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传统。在闽东人的餐桌上,少不了大黄鱼。福建宁德是我国大黄鱼的养殖核心区,去年年产量达到了21.3万吨。但是在上世纪70年代,大黄鱼曾一度濒危。从濒临灭绝到如今享誉全国、游向世界,大黄鱼的育种走过了怎样的历程?一起来看视频。
这两天,福建宁德的养殖户们陆续将20多亿尾的大黄鱼鱼苗投放到渔排上,为新一年“蓝色粮仓”的丰收撒下优良的鱼种。良种离不开良技,在育种实验室里,科研人员正利用多种技术手段,遴选和培育优质的大黄鱼鱼苗。
总台记者 郭紫约:在宁德的海水养殖场生物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科研人员们正在对大黄鱼进行组织采样,用来基因测试。我手上拿着的是一种最新的大黄鱼育种技术,它里面的液体就像一把尺子,用来检测大黄鱼的基因,帮助科研人员最快地选出优质高产的大黄鱼亲本,用于大黄鱼育种。
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副院长 徐鹏:利用这样的基因型检测工具,我们只需要采集大黄鱼鳍条,将鱼鳍上面一小块的这个组织提取DNA,就可以利用这样的工具,开发数万个位点的基因型的信息。
从2016年到现在,相关技术已经进行了四次更新迭代,培育出了多个大黄鱼新品种,并且都在当地示范推广,不仅存活率高,品质也有显著提升,带动了大黄鱼产业的蓬勃发展。
如今,大黄鱼产业已经成为当地渔民增收致富的百亿元大产业。但是,40多年前,大黄鱼曾一度濒临灭绝。
宁德市水产技术推广站原站长 刘家富:当时大黄鱼明显少了,几乎形不成渔汛。如果再不抓紧,后来大黄鱼就没有了。
刘家富老人今年已经84岁了。1971年,刚从学校毕业的他,面对几近枯竭的大黄鱼资源,主动请求前往原宁德地区水产局工作,为大黄鱼人工繁养技术研究作筹备。
宁德市水产技术推广站原站长 刘家富:关于大黄鱼人工繁育技术,是没有现成的资料可以借鉴的。我们从培育成的大黄鱼亲鱼里面选取10对,进行人工催产试验,最终育出了100多尾的鱼苗。这个100多尾,它是质的变化,基本上完成了纯人工的技术要素。
此后的几年间,刘家富团队还陆续完成了100多万尾大黄鱼批量全人工育苗。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前期人工繁育的大黄鱼生长缓慢,当地部分专家都认为大黄鱼养不大,没有养殖开发的前景,但刘家富团队并不这么认为。
宁德市水产技术推广站原站长 刘家富:我是从个别生长特别快的鱼体里面看到开发的潜力,完全可以进行规模化养殖。成为脱贫致富、安排就业、振兴闽东经济的一个支柱产业。
经过大家不懈努力,2000年,宁德大黄鱼终于实现了产业化养殖。根据统计,2023年宁德市大黄鱼产量达到了21.3万吨,全产业链产值超两百亿元,大黄鱼也成为海水养殖鱼类中产量较高的品种之一。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福州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福州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福州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未注明“来源:福州新闻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福州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福州新闻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