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鱼:从濒临绝迹到餐桌“常客”
【一线讲述】
讲述者:海水养殖生物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福建省宁德市水产技术推广站原站长 刘家富
大黄鱼,是我国知名的可食用经济鱼类。历史上大黄鱼就曾被当作东南沿海地区的口粮。在闽东,更是流传着“官井洋,半年粮”的歌谣,唱的正是在大黄鱼的天然产卵场——三都湾官井洋,每年春夏之交渔船进洋捕捞时的丰收盛况。大黄鱼不仅极大丰富了闽东人民的食物结构,也为三都湾沿岸人民带来了丰厚收入。
我是福建省连江县黄岐半岛渔民的后代,从小的耳濡目染,让我对海洋、对渔业有着特殊的感情。20世纪70年代,由于过度捕捞,大黄鱼数量急剧减少。那时的我作为基层水产科技工作者,眼看着我国大黄鱼从丰产丰收到无鱼可捕,感到十分焦心。当时,进官井洋产卵场产卵的大黄鱼群体尚存,这让我心中萌生了一个念头:利用这些尚存的大黄鱼亲鱼,进行人工繁殖,以此保住大黄鱼资源。
经过多次主动申请,1981年,我调进了直接管理官井洋大黄鱼产卵场的宁德地区水产技术推广站。一到任,我就在开展本职工作的同时,着手调查官井洋的相关情况,同时搜集鱼类繁殖技术材料。经过前期充足准备与多方奔走,1985年“大黄鱼人工育苗初试”项目终于立项,人工授精育苗及野生鱼保活驯养均取得成功。此后20年间,在我和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大黄鱼全人工育苗和养殖技术难题被不断攻克。
如今,大黄鱼人工养殖产业终于有了完整的技术支撑和政策扶持,走上了发展快车道。2023年,宁德市大黄鱼产量21.2万吨,占全国近80%,全产业链产值超200亿元。曾经濒临资源枯竭的大黄鱼,如今已成为我国养殖规模最大的海水鱼,不仅“游”回了老百姓的餐桌,还是全国八大优势出口养殖水产品之一。大黄鱼的鲜味儿,成为众多旅居海外华人华侨“舌尖上的乡愁”。
我坚信,大黄鱼产业未来发展,依然大有文章可做。虽然已退休十年,但我依然愿意发挥余热,继续助力优化养殖大黄鱼种质,让大黄鱼长得更快,让闽东业界端牢这一“鱼饭碗”。(记者 张诗瑶、冯家照、高建进采访整理)
《光明日报》( 2024年05月15日 05版)
- 福建连江:智能化“海上粮仓”加速崛起(2024-05-15 10:07:00)
- 连江:让每一份海味都有“身份证”(2024-05-15 09:58:54)
- 中美举行人工智能政府间对话首次会议(2024-05-15 09:00:49)
- 耕地给不了的,海洋来给——连江县以工业化思维打造“蓝色粮仓”(2024-05-15 07:40:47)
- 郑远辉:让假冒伪劣品无处遁形(2024-05-15 07:40:47)
- 一条鱼的养殖攻略是啥?请参考福建人的“花招”→(2024-05-14 15:55:59)
- 大黄鱼“搬家”深远海 身价翻倍不愁卖!(2024-05-14 15:02:58)
- 央视关注连江:大黄鱼搬进深远海养殖平台(2024-05-14 14:53:59)
- 耕海牧渔,“海上粮仓”种出新成果(2024-05-14 09:45:10)
- 念好农业“山海经”——福建省深入践行大食物观成效调查(2024-05-14 08:31:43)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福州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福州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福州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未注明“来源:福州新闻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福州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福州新闻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