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在长乐古槐镇高楼村,第七批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福州高楼米线”代表性传承人陈国锐借助3D建模及3D打印数字化技术,推出了一系列植物造型高楼米线作品,颇受欢迎。
这棵“白菜”就是高楼米线作品。
近日,记者来到陈国锐工作室时,他正在组装虎皮兰造型的高楼米线作品。只见他从桌面上的一个篮子内抓取了几片已用米粒粘好的绿色叶片,将它们固定在花盆中,一盆逼真的“虎皮兰”就制作完成了。
据相关史料记载,清同治年间至民国时期,高楼米线作品主要是农历正月时,人们在祠堂祭祖时使用,多为平面图形或架子床、方凳等几何造型。以前,受技术限制,这些作品无法上色。
如今,陈国锐找到了两个“新帮手”——3D建模及3D打印数字化技术,应用了新技术,就可以做出植物造型的作品了。
陈国锐在电脑前为记者演示新技术的应用。“你看,现在我们直接就能模拟出各种造型的高楼米线,需要米粒以哪种纹样粘连,在这上面都能实现。”陈国锐说,使用3D建模技术后,高楼米线的造型一目了然,相对复杂一些的,还可应用3D打印技术将其打印出来,经评估后效果不佳的,前期便可筛除,这样一来,节省了许多时间。
如今,陈国锐制作了虎皮兰、莲花、白菜、向日葵等多种植物造型高楼米线作品。(记者 徐文宇 通讯员 吕灿婷 文/摄)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福州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福州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福州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未注明“来源:福州新闻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福州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福州新闻网联系。